最近,內地某個大型手機品牌在香港的招聘舉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。在當下這個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,企業的招聘策略往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。而這次招聘所設定的年齡限制和合同性質,讓許多人歎為驚止,也對現如今的企業的用人理念產生了質疑。
11月22日,相關媒體報道稱,一位元香港HR受不了內地某企業在港招聘要求,並發起視頻吐槽其行為,而後該視頻迅速走紅。雖然未提及企業名字,但他指出是內地某企業手機品牌所為,這一下引起了外界的諸多猜疑。
該HR吐槽稱,他最近在幫內地某知名品牌做招聘任務,其內容是:35歲以上不要;兩年一簽的短期合同,HR忍不住吐槽稱“我覺得,他們這是內地一些很不好的招聘習慣帶到了香港,35歲以上的不要”、“主要招聘的也不是產品開發之類崗位,產品開發我能理解,需要跟年輕人競爭,但是你招的不是這種崗位”、“如果早知道是短期合同,我們都不會接受任務的”,最後HR 還表示道“對員工也是完全的不尊重,其實作為一個那麼大的企業,你們應該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產品上,而不是整這些虛頭巴腦的,不要把內地這些看不過眼的職場文化帶到香港行嗎!”
上述香港人士的吐槽,迅速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,在中國當下的職場文化中,35歲以上的職場人面臨被裁員、離職以及職業性歧視的現象日益突出。
不可否認,一些互聯網大廠確實要求員工簽署奮鬥者協議,強調高強度的工作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公司也給予員工豐厚的回報,當然,高收益的同時往往伴隨著高壓力和高流轉率,這是一種市場選擇,員工在享受高收益的同時,也承擔的相對應的風險。
而這個事件的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互聯網大廠本身,而在於從這些大廠出來的一些中高層人員。
他們將大廠的工作模式帶到其他公司,卻沒有給予相對應的高工資和高收益,他們錯誤地認為,華為、阿裡等的成功僅僅是依靠拼命工作的幹勁,而忽視了時代機遇和顛覆性創新技術的重要性,這一些系列錯誤的傳導到導致了其他公司盲目效仿,就加劇了35歲以上職場人的困境和窘境。
在內地,35歲這個年齡就像魔咒,將求職者自動劃分一條楚河漢界。不僅無下限地卷年齡,還卷加班時長,996、007等更長加班時間的文化極為盛行。
今年6月上映了《逆行人生》,這部影片描繪了中年人在現代社會中的掙扎與希望,深刻而直擊人生。主角高志壘身為互聯網大廠的中層突然被公司裁員,由於該職場對年齡的歧視,導致他無法找到該崗位的職位,連連被拒稱其年齡大,無奈之下去送外賣,一開始沒經驗吃盡了苦頭,後來他開始總結經驗,還自己開發出能幫助認路的手機APP,不久就獲得了外賣“單王”的稱號的故事。
在香港,35歲以上人士的職場氛圍就寬鬆得多,不僅不會像內地一樣受到各種歧視,反而因這個年齡段人士擁有高學歷、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及成熟的心理素質深受招聘市場的歡迎,也可以得到相對的平等和尊重,而且工作與生活可以保持平衡狀態。
在這個“病態”的職場中,也可以由此看出深圳前海這十年港化失敗的原因了,無非兩點:
一是人才的爭奪,都想要能力強的年輕人;二是內地和香港互相警惕和敵視。
2007年,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在前海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區的建議。2010年和2011年,國務院批准了前海的總體發展規劃。2012年6月27日,國務院批准實施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優惠政策。前海的重點包括金融、物流、資訊技術、技術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,而金融是重中之重,目標是到2020年使該區域全面運作。但是一晃,十多年過去,前海卻變成空蕩蕩的CBD。
由此可見,在市場經濟中,不同的公司有著不同的發展策略和文化,員工也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職業規劃進行選擇,然而,目前的社會對於35歲以上的職場人的歧視卻違背了市場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原則。
社會本不應該是這樣的,畢竟年齡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標準。
文:陳思靜
擊劍任俠 快意恩仇 浪蕩宦海 十載浮沉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